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2014-12-11 发布: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
 

一、汉字起源与印刷术发明的必然

 关于文字的起源,历史上有仓颉造字这样一个近似于神话的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统一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仓颉从猎人按虎、狼、牛、羊的脚印捕猎的故事中得到启发,造出象形文字。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河南新郑县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对中国文字的产生作现实、客观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它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公元前4000年大汶口

 

 

汉字书体演变图

 

 

陶器上的象形文字

 

 后来,笔的发明和改进,使得中国的文字向着简化、工整、规范和易于镌刻、复制的方向发展;织物、纸和墨的发明、发展和应用,为印刷术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承印和转印材料;以手工雕刻和转印复制技术为基础的盖印和拓印以及织物印花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结合,为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技术基础;社会的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造就了发明印刷术的社会环境和客观要求。这四者的具备和结合,使得印刷术的发明成为历史的必然,至隋、唐时期开始推广应用了。

 

二、印刷术起源于中国 

 如果从其源头算起,印刷术迄今已经历了源头、古代、近现代、当代四个历史时期,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印刷术的发明,使人们积累的经验可以写成文字,进行大批量的复制、传播,从而使更多的人有了读书的机会。

在中国新石器时期出现、并用于文字符号和图案的刻划、拍印,以及树皮布印花工艺的手工雕刻技术,逐渐由简陋、粗糙的刻划,向复杂、精致、规范的镌刻方向发展。到公元前十一世纪以前的商殷时期,已用于甲骨文字的雕刻了。到了西周,镌刻技术与古老的冶炼技术相结合

 出现和发展了铸造或镌刻文字的青铜器皿。东周迄秦,石刻之风日益盛行,并开印章盖印之先河,同时也为手工雕刻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创造了机会和条件。秦汉以来的盖印封泥、模印砖瓦,属于手工雕刻应用领域的扩展和转印复制术的广泛应用。后来出现的拓印术和进一步发展了的织物印刷,实质上已经是雏形中的印刷术了。

在西方的很多书籍中,往往把印刷术的历史起点,定为谷登堡的铅活字印刷,这实际上割断了在此之前八百多年的印刷历史。我国的一些书籍中,在谈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把活字印刷、造纸、火药和指南针并列在一起,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活字版的发明,只是印刷术发明后的第二个里程碑,而忽视了我国的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究竟是什么年代发明的?据现有资料还无法确定。但它是由拓石和盖印两种方法逐步发展而合成的,是经过很长时间、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而成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现存最早的文献和印刷实物来看,我国雕版印刷术是在公元7世纪出现的,即唐朝初期。

 

三、雕版印刷品——印刷术起源于中国的活证

    直观地说,如果将石碑上的阴文正写的石刻文字,仿照印章的办法,换成阳文反写的字,在版上刷墨再转印到纸上,或扩大印章的面积,成为一块小木板,在版上刷墨铺纸,仿照拓石方法来拓印,就能得到清楚的白底黑字了,这就是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我国的印刷术的最早形式,是由印章盖印和拓石两种方法的结合和逐步演变而来。

张秀民著《中国印刷史》中提出雕版印书始于唐贞观年间,其主要依据是明史学家邵经邦的《弘简录》,因唐太宗令梓行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约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印刷,是世界雕版印刷之始;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14年)雕本《开元杂报》是世界最早的报纸;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的印刷实物,是唐朝后期的一卷《金刚经》,其末尾明确刻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价为二亲敬造普施”字样,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该实物原藏于甘肃敦煌千佛洞,1899年在洞中发现,现存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

 

 

开元杂报

 

 

金刚经

 

 1966年于韩国庆州佛国寺佛塔内发现雕版印刷品《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该印品中使用了几处武则天所创制字。经考证,此经为武周后期洛阳或长安的印刷品,具体刻印年代约为公元702年。比此件略早的印刷品,也曾在中国西安、成都和新疆发现,于敦煌等地发现的千佛像其年代可能更早。本世纪初发现于吐鲁番的《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有武周制字,当为武周后期的雕版印刷品。佛教僧侣对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是有贡献的。早在隋代的文献中,就有刻印佛经佛像的记载。向达在《唐代刊书考》中说,“中国印刷术之起源与佛教有密切之关系”。

 这一切说明印刷术发明于7世纪,也就是唐朝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这是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 

 

四、活字印刷开创新时代

 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印刷史上的伟大创举——活字版诞生了。从此,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活字版印刷的时代。这一伟大的发明者就是毕昇。

    

 

毕昇画像

 

   

活字版

 

 关于毕昇的生平事迹及发明活字版的经过,仅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一书中有记载。沈括只说他是个布衣,籍贯及生平没有交代。布衣就是普通老百姓。关于毕昇的职业,最为可靠的说法是从事雕版印刷的工匠。由于毕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的最大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费时费钱。如改用活字版,只需雕制一副活字,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反复使用。虽然制做活字的工程大些,但以后排印书籍十分方便。正是在这种启示下,毕昇才发明了胶泥活字版。

 

 

《梦溪笔谈》作者沈括

 

 

梦溪笔谈

 

 继毕昇胶泥活字版后,印刷技术上的又一重大改进是木活字版的应用。就目前的的情况来看,现存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为1993年在宁夏贺兰县拜寺方沟方塔内的西夏文佛经印本,约为12世纪下半叶之物。如西夏文木活字印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大方文佛华严经》等。

 到目前为止,最可靠的历史文献证明,木活字版为元代科学家王祯所首创,王祯是元代木活字印书很有成就的人。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初,曾于安徽旌德和江西永丰任职。他非常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种植桑、棉,亲自参加工具改革的实践,并在前人经验基础之上,撰写了农学名著《农书》。《农书》是否用木活字排印,既不见记载,也没见传本。王祯把这次制作活字、排版、印刷的方式方法,写了详细的总结,题为“造活字印书法”,于《农书》雕版印本的后面公布了。是一份古代印刷史上的珍贵文献。

 

五、我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1974年,由国家正式立项的“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实现了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重大突破,为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印刷业的应用创造了先决条件,启动了我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在以北大方正王选教授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的大胆创新的努力下,于1979年研制出了华光(中华之光)I型样机,1985年,华光II型机在新华社正式运行后,通过了国家级鉴定。此后, 1987年,华光Ⅲ型机在经济日报社试用成功,1988年,他们坚持技术进步,主动迎接挑战,又研制出了更为先进的华光IV型机。每一机型都是一次新的技术创新。 北大方正陆续推出方正91939598型激光照排系统,以及全新的方正世纪RIP和方正飞腾(FIT)集成排版软件。华光科技集团陆续推出了华光V、Ⅵ、Ⅶ型电子出版系统。他们的产品水平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集图文混排、高精度图像处理、精密图文版面高速度输出为一体,满足了中、高档彩色出版前端制版的要求。北大方正与华光集团的产业化对改变我国印前系统的落后面貌有重大意义,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曾达90%以上,并出口到国外,全世界有60多家中文报纸采用了我国生产的激光照排系统。他们开发的新闻综合采编系统和广告制作与管理系统在我国报社广泛使用,可以说,北大方正和华光集团领导了华文报业一轮又一轮的新技术革命。首先使印刷厂告别了铅与火,紧接着使广大记者告别笔和纸。现在报界采用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和设备,使印刷业告别底片。

 如果说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是我国第一次印刷技术革命的话,那么从铅排铅印到照排胶印就是我国第二次印刷技术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