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版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缓慢的原因2015-11-05 发布: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
 

从北宋庆历年间活字版的发明,到明代末年止,活字版技术经历了五个世纪的发展过程。这期间虽然在活字的材料、活字的制做工艺以及活字的存放和排版工艺等,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改进,但这种发展却是很缓慢的。更为突出的是,活字排版工艺虽已十分成熟,但其使用的比例一直很低,即是到明代后期,虽然木活字和铜活字都在使用,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雕版印刷。

对于我国古代活字排版工艺的推广和应用为什么很缓慢,大体归纳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汉字的数量很大,一副活字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最少也得有几万个活字,有的甚至要刻制十几万个活字。这样大的数量,制做工程是很大的,一般资本较小的印刷作坊,往往投资不起,如果制造金属活字,投资就更大了。对于只印少数书的私人来说,更不愿用活字印刷。

二是传统印刷文化的习惯势力影响。自从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印刷品不仅作为一种阅读对象和传播知识的媒介,也作为一种艺术品和传播书法艺术的载体。雕版印刷术的这种功能,是活字版所难以取代的。文人及藏书家对印刷品的评价,往往也是从上述的标准出发。而活字版则只能用一种固定的字体,对当时的很多购书者来说,是不易接受的。

 

 

《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图片

三是工艺技术上的保守思想,影响了活字版印刷的推广和应用。由于雕版印刷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而活字版工艺是一种新工艺,往往不易被很多人所接受。从活字排版的工艺技术来说,它比雕版要复杂得多。当然,以上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抑制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

 

《宋诸臣奏议》图片

所以直到清代木活字印刷才得到广泛的流传和普及。政府和民间多以木活字印刷书籍。尤其是乾隆皇帝用木活字印刷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一百三十八种,最为著名。此事的倡导人及承办者金简,写成《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专门介绍并全面记述武英殿制作木活字、排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有力地推动了清代木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南宋出现的锡活字,是文献记载的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明代时铜活字印刷兴起,以无锡华、安两家用铜活字印书为最着名,现存最早的铜活字印书,是明代弘治三年(1490年)华燧会通馆印制的《宋诸臣奏议》。

清代从康熙时期,政府就用铜活字印刷书籍,最大规模的一次是雍政年间排印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私人和坊肆也多有铜活字印刷术的应用。